湊佳苗的告白可說是近代推理作品改編經典,這次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也沒有讓人失望。劇情一開始就用日本常用的推特告訴觀眾這跟以往的殺人案件不同,以一種網路八卦形式揭露整起事件開端。想要一炮而紅的製作人接獲爆料者電話,在毫無考證之下便緊急製作出節目特輯,於此同時,還一邊沾沾自喜,以一種捨我其誰的先知心態在推特發言。
智慧型手機的便利讓消息傳播速度等比級數增長,網路上有了匿名保護,人人都可以是專家與爆料者。莫怪媒體嗜血,若非觀眾愛看,這樣揭人瘡疤的節目怎能收視長紅?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在每個爆料者的各說各話下翩然登場,大家繪聲繪影地預設出一名凶手,扒挖她十幾年前的童年生活,種種推敲暗喻,蛛絲馬跡的猜想,一些豆丁大事成了未來犯罪的根源,這不禁讓人想到台灣今夏最驚嚇的捷運隨機殺人,兇嫌過往的一舉一動皆成犯罪跡象,就連愛吃什麼也成為報紙焦點,讓人啼笑皆非。電視轉開,許多社論節目探討案件緣由,不管你是從嘴說話還是噴糞,只要坐上檯面越罵大家越愛,誘導詢問以及刻意渲染的照片成為節目焦點,真實被掩蓋在收視率之下。許多人一邊鄙夷這些爆料成名賣隱私的「名嘴」,一邊又定期收看找生活談資,習慣終成自然,長期下來即是姑息。
除了近年來熟悉的爆料信息之外,電影中呈現出的人際關係也值得讓人深思,每個原本和嫌疑犯沒關係的人在鏡頭之下都急著跟她”有關係”,好像自己的所作所為,通通足以成為影響兇嫌的作案指標,在每個人都有機會暢所欲言的時候,記憶反倒成為最模糊曖昧的依據,以自我為中心說出對本身最有利的觀點,關係者闡述出來的內容往往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
隨著時代轉變,推理小說的趣味不再僅是找到兇手,在解謎過程中的步步推敲與懷疑成了主軸,管他是鼻屎大小還是汪洋浩瀚般的殺機,都成了觀看時津津樂道的重點。節奏輕快,餘韻清爽,電影中許多諷刺的笑點都非常貼近時事,看完之後反而讓人有種意外豁然開朗的感覺。就算本身對推理殺人沒有興趣的朋友也非常值得去看,推薦給大家。
撰文: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