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本土片雨後春筍般冒出,隨著質量的蒸蒸日上,國片遍地開花,但唯獨動畫長片,仍然乏人問津。一說起台灣動畫,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1998年上映的《魔法阿嬤》,文英阿嬤靈活靈現的配音為這部片子更增鄉土趣味。那麼,再來呢?查查資料,其實還是有的,但隨著政府認為3D才能救原創動畫的奇妙補助標準,讓全民的納稅金產出了不少驚(大於)喜的奇片,在此就不贅述了。
結合2、3D的台灣原創動畫電影《夢見》,相較於以往的動畫電影確實不一樣,這是台灣原創動畫頭一次有了宣傳行銷的概念,除了特映座談之外,《夢見》團隊勤跑校園,舉辦講座深入客群,也積極參與動漫祭提升知名度,另外,配合電影劇情的3D投影真人樂團表演,更是台灣動畫業界鮮有的大膽嘗試。
本片主打奇幻愛情,人物約莫都在高中生年紀,片中更有樂團設定加持,可愛夢獸(貘造型)賣萌,隨著劇情走向,之後還牽扯出政治陰謀,社會控制……奇幻是有的,愛情成分也不少,但看完之後似乎仍然讓人感到一片朦朧,許多東西被高高舉起之後輕輕放下,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用來吐嘈推理小說的話:汪洋般的殺意來自鼻屎大的動機。但其實只要故事表達得好,那鼻屎大的動機也是可以觸動人心的。
《夢見》在什麼題材都想表現的情況下,卻每一樣都少了些味道,角色的外型服裝略顯老氣,細緻寫實的背景配上2D人物好似拼貼。3D的場景是美麗的,但人物卻又略顯僵硬,動作呆板……畢竟就跟許多人一樣,我也是看著迪士尼與宮崎駿長大的,已經習慣了那樣的表演方式與繪畫風格,難免會忘記台灣原創動畫電影還很年輕幼小,尚未脫離那段一展手腳便成長痛的時期,從魔法阿嬤或者鮮為人知的更早之前開始,這份政府、創作者都不知該如何扶植解決的成長痛持續至今,痛過,卻也不是什麼都沒留下。
從《夢見》主打的樂團宣傳來看,全片最大的亮點莫過於音樂,動畫跟華語流行音樂的結合,讓人耳目一新,樂音搭配情節的流動,感受歌詞與演奏的餘韻,每首歌的用心在當下都聽得出來。甚至可以說,這是近年來最有誠意的長篇原創動畫。
台灣有許多精緻小巧的動畫短片,短短幾分鐘,製作時間長達數年,由這樣不成比例的投入,即可想見動畫長片成本之鉅,從故事設計到後製,《夢見》全程MIT在台製作,看完此片請務必留下來看別具巧思的片尾,上面的工作人員名單比起美日動畫電影簡直短得可憐,但期待這只是個MIT起步,期待有人最終可以詮釋出專屬這塊島嶼的美麗與感動。
撰文:小吉
One thought on “【台北電影節】夢見──台灣原創動畫的持續成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