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創作是一種過程還是一個結果?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了解當結果完美的時候,過程中許多不愉快的部分,似乎都可以輕輕掠過,但是關於創作,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結果論將中間種種一筆勾銷?
愛重奏的故事簡單,就像許多創作者慘綠少年時可能會經歷過的:兩個好朋友投稿出版社,其中一個的故事被出版了,另外一個則無,已經變成作者的人,無法適應新身分與新戀情而精神崩潰;沒有機會的人雖然創作不懈,卻因為退稿的打擊信心盡失,裡面說得就是這些創作文青們一些綠豆大事,很渺小又沒有社會使命,但正因為他們的多愁自溺與浪漫天真,這些綠豆大事也變得詩意且美好。
編劇在劇中寫出了所有創作者都想望的環境:投稿的作品即得錄用,遇到瓶頸時也不用擔心經濟,馬上可以飛到另外一個國度找到別致的小公寓(還不可以只是小套房)專心創作,完全自找地自我懷疑與無病呻吟,導致精神崩潰又無法生活,但是奇蹟般地,整個大環境跟漂亮的女朋友都沒有拋棄你,甚至正引領期盼你的下一部作品,期待你的歸來,當然,你也眾望所歸地完成一部好作品,回歸了秩序且美好的現實。整個過程不僅滿足了內在對自己(作品)的自溺需求,也完成外在想展現自己創作成果的目的,創作者最幸運的狀態莫過於此。
旁白以平靜而抽離的語氣解釋著劇中人的遭遇,但是鏡頭卻又在旁白敘述過往時,照射出主角們現在的生活。旁白變成了一種對照,而我們可以在畫面上看著他們如何創作自己的人生,有的部分與敘述相同,有的片段則是經過修正,而變成另一種人生風景。在今昔虛實之中,讓觀眾們一起隨著光陰流動,體會到劇中人物是如何用時間幫自己療傷。
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大意是說女孩子可以可愛,可以漂亮甚至性感,但是她們不酷。她們不知道任何非主流的東西,就算她們知道,也是她們的兄弟或者男朋友跟她們說的,所以,當你跟女孩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變得沒時間看書跟聽音樂,到最後,你就會變成那些只看浪漫八點檔的幸福安逸中產階級。所以當你要認真創作時,你必須跟女朋友分手,因為她們對你沒好處,她們會讓你變得不看書不聽音樂,不去主動了解那些非主流的事物,她們讓你變得同樣不酷。螢幕上冷色調的美麗畫面如MV般跳躍,幾年後,那群很酷的男孩們各自牽了漂亮女友的手,參加了哥們很不酷又安逸還很幸福的婚禮。
他們變成了白領,沒幾個人在創作,大家臉上掛著傻呼呼的笑容有了穩定的關係,他們寒暄問好時,帶著緬懷的語氣,那些曾經在創作上所遇到的瓶頸與焦慮,也都雲淡風輕。或許有人向現實妥協、或許有人認清自己並沒有才能、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生活更適合自己、或許……與他們當初懷著偉大創作夢的結果論相反,但我相信這些人們同樣快樂,因為再多的或許,也都不會讓他們忘記,那股為自己豆大事而執著的熱血曾經在體內翻騰過。那段歲月會夾上特別的書籤,刻劃著生命雋永與年少燦爛。生命翻過一頁,當我們往後在無數個人生重要場合舉杯時,其實跟他們一樣,都是在慶祝與緬懷同樣的事:
敬未來。
致青春。
Ps.愛重奏完成於2005年,在2006年時入選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競賽,如今北影國青競賽十周年,愛重奏的編劇Eskil Vogt初導作品《盲》,也將在這次的北影與大家見面,喜歡冷冽北歐風情以及愛重奏拍攝手法的朋友,可不要忘了劃位。
撰文: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