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 15 年,QURULI 終於再度踏上台灣舞台。在《大港開唱》的海風與煙火中,他們帶來如奇蹟般的現場演出,讓台下樂迷激動不已。
這組來自京都的樂團,自出道單曲〈東京〉以來,兩位成員岸田繁(Gt./Vo.)與佐藤征史(Ba./Cho.)攜手走過近 30 年。即使歷經多次變動,仍始終維持穩定的創作節奏與演出能量。
結束上一場訪問後,他們緩步走進我們所在的休息室。一坐下,岸田就忍不住用剛學會的台語向大家打招呼:「水啦!」現場立刻笑聲四起,氣氛瞬間輕鬆了起來。不過在面對我們的提問時,兩人眼神始終專注,就像他們的音樂一樣,既溫柔也銳利。
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觀眾啊
這次是他們睽違多年的再度來台。QURULI 曾於 2007 年參加《野台開唱》,並於 2010 年在台北 Legacy 舉辦專場演出。談起 2010 年在台北的專場演出,岸田繁回憶道:「那次我們是三人編制。其實沒有唱太多受歡迎的歌,但現場氣氛出乎意料地熱烈。」雖然當時全場幾乎都是日文歌,觀眾卻能跟著大聲合唱,這讓他非常驚訝。「我心裡真的想,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觀眾啊。」他笑說,那份感動到現在都還記得。
我們聊到演出曲目的安排,也忍不住提起去年在 FUJI ROCK 上那場令人難忘的演出。那場以〈奇蹟〉作為開場,不僅呼應了他們疫情期間那次演出的結尾,也像是一場「重啟」。歌迷情緒隨著曲目層層堆疊,那天的演出也被不少人認為是當屆最精彩的一段。
QURULI 在累積了這麼多作品之後,是如何決定每次演出的歌單內容?
「我們不算是什麼排歌單的專家,」岸田說。「但我會注意整體的節奏感、速度的流動、調性之間的轉換,以及現場氣氛的起伏。就算是一首很受歡迎的歌,如果它是 D 大調,接著演奏降 D 調的曲子,氣氛反而會掉下來。」
他笑著補充:「雖然我們還是會稍微注意整體呈現,但老實說,像最近一次巡迴,歌單是交給工作人員排的,結果觀眾反應超好,比我們自己排的還熱烈(笑)。」
我們也已經到了可以很大方地想『這種時候還是唱代表曲比較好吧』的年紀了。
那麼,這樣的安排過程中,兩人會怎麼討論呢?
佐藤說:「有時候我們會試著把演出分成前後半場來編排,但反而會讓整體流動感不太順。像我們這樣活動超過 25 年、作品又多的樂團,每次巡迴要決定『該唱哪些歌』,其實真的不容易。這時候交給工作人員來處理,反而更客觀,也比較能理解整體觀眾的感受。」
他笑說,這次久違地來海外演出,反而沒那麼糾結了:「我覺得我們也已經到了可以很大方地想『這種時候還是唱代表曲比較好吧』的年紀了。」
透過音樂和別人相遇,是一件很特別的事
話題自然延伸到演出編制的變化。從成軍到現在將近 30 年,QURULI 的演出形態與團員組成歷經多次變動,兩人怎麼看待這些改變?
「我們兩個早在 QURULI 成立前就一起組過團,這樣加起來也超過 30 年了,」岸田說。「其他團員比較像是自由進出的風格(笑),但這次一起來台的成員,也都是和我們合作多年的夥伴。」
他接著說:「QURULI 一直會根據不同場合調整演出形態,有時加入弦樂、有時是特殊編成,但這次的編制比較接近我們的『原點』,可以說是最基本、最純粹的 QURULI。」此次來台演出的陣容,除了兩位創團成員外,還包括松本大樹(Gt.)、野崎泰弘(Key./Cho.)、石若駿(Dr.)等三位近期與樂團長期合作的音樂人。
QURULI 成軍以來,與各界音樂人合作無數。根據維基百科,目前已歷經八種不同編制。這些變化與合作,對你們來說,是一種樂趣嗎?
岸田說:「我們平常不太主動去見人(笑),所以透過音樂和別人相遇,是一件很特別的事。像今天接受訪問、和大家說話,這些經驗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也會反映在音樂裡。不只是樂團成員,觀眾也一樣,每一次相遇,音樂都會跟著產生一些變化,而我們也很享受那樣的改變。」
沒有這樣的共鳴,要一起走超過十年真的很難吧
QURULI 成軍至今已逾三十年,卻始終維持著穩定的創作與演出節奏,你們是怎麼讓這段關係一路走到現在的?
「我們是從朋友開始的,」岸田笑著說。「我自己也沒什麼朋友(笑),所以才能一直維持這段關係(笑)。而且我們在喜歡的音樂上,或是『想透過音樂實現什麼』這種可能性上,應該是能夠互相理解、共享的。沒有這樣的共鳴,要一起走超過十年真的很難吧。」
延續對聲音的探索,岸田最近前往義大利,與他十分敬重的當地音樂人 Daniele Sepe 合作,創作了以拿坡里民謠為基礎的〈La Palummella〉。這首作品延續 QURULI 對聲音的開放態度,同時又有種回歸原點的感覺,像是繞了一圈,又回到出發的地方。
「聽你這樣說我很開心,」岸田笑著說。「我們從一開始就嘗試過各種音樂風格,像是電子音樂、龐克搖滾等等,一直以來都在融合不同元素的過程中前進。但最近我聽到一些義大利的古老民謠,那種聲音真的非常原始。當時我想,如果是別的樂團來演,可能會有種『 Cosplay(角色扮演)』的感覺,但對我們來說,那些其實是很貼近我們根本的東西。我覺得,那反而是最接近 QURULI 的地方。」
就像回到老家一樣
談到創作方向的變化。許多音樂人在創作多年後,會開始往簡化的方向思考。岸田有著不一樣的思考。
「這個問題很有趣,」岸田說。「我們不一定變得更簡化,就像昨天我吃了一碗牛肉麵,味道很簡單,卻非常好吃。不過複雜的料理也有它的深度。我覺得我們就是在簡單與複雜之間來回的樂團吧。」
他補充:「如果要創造真正嶄新的音樂,參照物反而應該越古老越好。像巴哈、莫札特,甚至更早的格里高利聖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那些越古老的聲音,在現在的脈絡裡使用,反而能創造出很新鮮的感覺。我最近越來越有這種體會。」
說到「原點」,QURULI 最近推出了紀錄片《くるりのえいが》,完整記錄了他們與創團鼓手森信行共同製作專輯《感覚は道標》的過程。睽違 20 年再度合作,完成了一張回歸搖滾本質、充滿直覺的作品。佐藤形容這段經驗:「就像回到老家一樣。」
他回憶:「我們曾在《くるり鶏びゅ〜と》(2009)這張致敬專輯中重新詮釋自己的作品,當時就覺得森的鼓聲非常合拍。他的出身、語調與語速都跟我們相近。我一直覺得音樂就像語言,要讓歌詞自然地落在旋律上,需要那種語感。」
聊起現任現場鼓手石若駿,佐藤說:「石若是完全不同的風格。他每天都有新的點子,每場演出都不一樣。兩人各有魅力。」
他也好奇是否能在台灣看到《くるりのえいが》。得知目前尚未上映後,他笑著說:「如果有機會,希望大家一定要看看那部紀錄片。」
希望能藉由這樣的交流,產生新的連結
訪談至此,其實早已超過預定的時間,但兩位仍然耐心回答每個問題。最後,我們也請他們對台灣的樂迷說幾句話。
岸田說:「首先,真的非常感謝這次能夠受邀來演出。我一直覺得台灣和日本地理上很接近,也因此有種親近感。不過其實,不論是哪個地區、哪個國家,只要有願意聽我們音樂的人,我們都會很開心。我們總是期待每個地方的觀眾會有怎樣的反應,也希望能藉由這樣的交流,產生新的連結。」
佐藤接著說:「剛剛一走進會場,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哇,這裡觀眾的年齡層好年輕啊,比日本便利商店的客人還年輕(笑)』。在日本,現在有越來越多音樂祭是需要花不少錢才能參加的活動。相比之下,像這種設在城市街頭、大家都能自由參與的音樂祭,真的很棒,也很有文化意義。我覺得這樣的場域非常值得珍惜,我們也會全力以赴,把最好的演出呈現給大家。」
QURULI 這次在《大港開唱》帶來一共 8 首橫跨樂團 30 年軌跡的作品,幾乎首首都是樂團歷程中的代表作。當安可曲〈ロックンロール〉響起時,南霸天舞台的煙火正好在空中綻放,那一刻彷彿奇蹟降臨,成為今年《大港開唱》中最夢幻的風景之一。希望這不是 QURULI 和我們之間十五年一度的奇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讓我們一起期待下次和 QURULI 的相遇吧。
QURULI @ 大港開唱 25’
試音. Highway
1. 琥珀色の街、上海蟹の朝
2. California coconuts
3. 東京
4. Morning Paper
5. everybody feels the same
6. ばらの花
7. 奇跡
EN1. ロックンロ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