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救贖與寬恕交織的蘆葦之歌

撰文:小吉

二戰結束七十週年,日本首相首次在公開場合對於〝在戰場背後被嚴重傷害名譽與尊嚴的女性們〞表達歉意,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超過一甲子,不僅台灣,來自亞洲各處的受害女性們換來了這不鹹不淡的道歉文,期待這僅僅是個開始,畢竟七十年來隱諱不提的傷口,其實並不會隨時間癒合,而只是被埋藏得更深。

時至今日,那些曾經被傷害過的少女們垂垂老矣,曾經嬌豔如花的面容,佈滿歲月的刻劃,她們花了前半生暗自在角落舔拭傷痛,更用盡後半輩子的勇氣站出來發聲,阿嬤們遠赴東京法庭控告,在一次次與日本政府的斡旋和敗訴,從滿懷希望至黯然而歸,所以,在那之後呢?在鏡頭凝視與心頭創傷之間,蘆葦之歌以溫柔的距離帶出每個阿嬤是如何在支持團體的陪同下,在每次工作坊的體驗引導中,讓那些時代的血淚有了宣洩的管道。導演吳秀菁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體貼,捨棄慰安婦歷史中伴隨的仇恨與控訴,刻意將令人同情的標籤撕去,她更高一層次地,擷取出阿嬤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療傷方式,即便歲月不饒人,但她們心中逝去的少女在每一次的團體聚會下,慢慢復原該有的光彩,佝僂的身軀在無盡傷痛中如何巍顫顫地站挺身子,為自己爭取尊嚴。

這種非自願的遭遇,對於每位阿嬤心中的自我認同是一道難解的關卡,而來自當時保守社會的異樣眼光更是無形壓力。導演在拍攝過程中屢遭受挫,每個阿嬤站出來的同時不免又想到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拍攝期間更有被趕出阿嬤家中現場的經驗,即便如此,在多次接觸下,導演乾脆選擇什麼都不做,當被記錄者對拍攝有所疑慮時,她便放下鏡頭,在每一次的訪談提問中,慎選問題。她站在被攝者的立場考慮,這段影片是不是會對訪談者有所傷害,或許正是這樣誠實與柔軟的態度,讓阿嬤們對她的信任逐漸累積,導演想讓阿嬤們明白,在她們生命的最後,有一群人並不是為了拍攝影片所以來接近她們,而是因為發自本身的關心與疼惜,才來到阿嬤身邊。

當我們凝視過往歷史時應該了解,真相伴隨的不該只有傷害與仇恨,但也不可狡猾地抹黑隱藏過去,活在謊言之中。究竟整個社會的風氣與人們的胸襟,是否真正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更加寬大?那些傷到靈魂深處的痛,不會隨著時間消失,但整個社會必須學習過往血淋淋的教訓,避免那些傷痛再次發生。別讓阿嬤們成為只是考試用的歷史,記得她們曾經的努力與勇氣,記得她們最後的救贖與寬恕,記得她們,記得她們。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
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
--以賽亞書42章3節

About 波妮

Hi 我是編輯 pony :) 目前正在 #u5mr 努力培養新東西,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這個網址看到更多不同主題唷! >>www.u5mr.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