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年少時代》(Boyhood)的樂迷們,對於劇中爸爸送給兒子的披頭四合輯「Black Album」一定很感興趣吧!當然身為Beatles樂迷的各位也一定知道,「Black Album」(黑碟)這張合輯的命名來由,肯定是取自於Beatles暱稱為「White Album」(白碟)的錄音室專輯。
事實上導演真的有送這張專輯並附上一段話給他的親生女兒(也就是片中飾演姊姊的Lorelei Linklater),隨後稍作改編並運用在《年少時代》(Boyhood)中。
以下是原文翻譯:
(文後有所有合輯的曲目跟試聽,可以邊聽邊看!!)
—
Mason,
我想送你一個用錢買不到的生日禮物,這是一個只有父親才能給兒子的禮物,類似傳家寶的東西。我能做到最好就是這樣了。先和你道歉。
我要送你的是:THE BEATLES’ BLACK ALBUM.
這是唯一一個我親身經歷其中的作品,參與某種東西從精神合作中誕生讓我感到驕傲— 不是我的想法或他或她的想法,而是一些不可預見的魔力發生在創作時的能量碰撞。
這裡面包含了最好的John, Paul, George還有Ringo的單飛作品,也就是所謂的後披頭四。基本上我為了你把披頭四成員全都召集回來。當你聽著他們各自的SOLO作品時,你會發現聽太多Lennon:房間裡的氣氛變得有點太自我;聽太多Paul:好像又有點太愁善感了。聽太多George:我的意思是,我們都有自己的精神面,但你對它感興趣的時間大約只有六分鐘,你懂嗎?Ringo:他幽默不羈,也很酷,但是他不會唱歌—他在70年代寫了一堆暢銷歌曲(甚至比Lennon還多)但你不會回家打開Ringo Starr的專輯從頭聽到尾,你就是不會。但當你將他們的作品融合起來,並排起來並開始一首一首聽下去時—這些歌互相鼓舞彼此,而你便開始聽到了: T H E B E A T L E S.
記得一定要聽完整張專輯,好嗎?
Lennon40歲被槍殺(Lennon生前最後譜寫的曲子之一是他為Ringo寫的“Life Begins at 40” — 我沒辦法將它收錄在這張專輯中,這實在諷刺到我笑不出來)而我在40歲的時候變出了這張BLACK ALBUM。我聽著這些音樂且因為某些原因(也許是和你母親離婚後不曾間斷的變態痛苦)看到John和Paul之間的友誼變得如此苦澀讓我覺得非常悲傷。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這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但該死的,告訴我為什麼愛不能持久。為什麼我們總是投降於雞毛蒜皮的小事?為什麼他們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將天賦看成是威脅?與眾不同看成是缺點?為什麼不能將摩擦視為磨亮對方的一種方法?
我曾讀過一件關於John的母親去世時的軼事:
他是一個憤怒的青少年—口袋裡有著彈簧刀、嘴上叼著香菸、心裡想著性愛。在他那位”不穩定”並突然過世(且才剛跟他比較親近)的母親的追悼會中,他勃然大怒且喝個爛醉,朝某個同伴臉上揍了一拳,然後衝出追悼會會場。
Paul,一位小他幾歲—年輕的男孩,真的,還不到會在意女孩的年紀,顯然一點都不酷,儘管他缺乏壞男孩形象以及毫無性魅力,但因為他才14歲就可以彈得一手好吉他所以他被准許加入了樂團。—為了追John也跟著跑出去,並在街上大喊“John,為什麼你要當個渾蛋?”
John回答他“幹,我媽死了!”
Paul說“你從來沒有問起過我媽的事。”
“她怎麼了?”
“…我媽也死了。”
他們兩人在郊區街上相擁。John說了“我們可以開始一個他媽的搖滾樂團嗎?”
這個故事為我的音樂聆聽生涯中許久不曾解答過的疑問一個答案:The Beatles這個樂團只組成10年,而團員又都如此年輕,他們是怎麼寫出“Help,” “Fool on the Hill,” “Eleanor Rigby,” “Yesterday,” “A Day in the Life”這些歌來的?他們只是一群25歲的男孩,他們的飯店房間門口永遠站著一群女孩,還有永遠足夠他們喝的香檳。他們怎麼能夠有定性達成如此實質性的藝術目標?
他們能夠是因為他們曾經痛苦過。他們知道愛並不會長久。他們在極為年輕的時候就領悟這個道理了。
在BLACK ALBUM這張合輯中,可以聽到男孩描寫大人的生活:婚姻、父親、節制、精神嚮往、物質上成功的空虛— “Starting Over,” “Maybe I’m Amazed,” “Beautiful Boy,” “The No No Song,” “God” —他們仍深知一個事實:愛不持久。
我不希望這是事實。我希望Lennon/McCartney寫一些美麗並且永遠在一起的歌曲,但那真的是重點嗎?我的意思是假如玫瑰可以永遠不凋謝,那它肯定是用石頭做成的吧,不是嗎? 所以我們該如何優雅又成熟的面對這件事?如果你跟我一樣浪漫的話,便很難從這兩者之間獲得一些撫慰。所有的跡象都指著同一個方向。
最近Paul上了SNL(*1),他幾乎全演奏LENNON的歌曲。而且看得出來他非常樂在其中。
聽聽McCartney的“Here Today.”
你能夠聽著“Two of Us”(他們兩人一起創作的最後一首歌)而完全不感到傷心嗎?兩個失去母親的男孩多年前在街上相擁,當他們寫下“The two of us have memories longer then the road that stretches out ahead”的時候,在想些什麼呢?
他們拆夥的導火線,就像所有的離婚一樣,是一個謎。有人說身為弟子的Paul超越了身為導師的John,他們沒有辦法達到新的平衡。有人說Paul是個小渾球,他瞞著其他三人買下了發行權。也有人說少了Brian Epstein這個和事佬,就沒有人可以處理他們之間的摩擦。誰知道呢。
某日我放了“Hey Jude”給Samantha聽,而當然她重複聽了一遍又一遍。我告訴她這首歌是McCartney是在Lennon跟他的妻子離婚時,寫給Lennon兒子的,在那之後她聽得更專注了。George曾說“Hey Jude”是Beatles結束的起點。Brian Epstein剛過世,而John和Paul只得自己運作Apple的新廠牌。他們為單曲錄製了“Hey Jude” 以及 “Revolution”兩首歌。通常Brian Epstein會決定哪首歌是A面、哪首歌是B面,但現在只能交給男孩們決定了。John認為“Revolution”是一首很重要的政治搖滾歌曲,而且他認為也必須建立他們是成人樂團的形象。Paul認為“Revolution”是一首非常棒的歌曲,但他認為他們的主要形象是pop樂團,因此應該要選擇“Hey Jude”。他知道這首歌一定會大賣,而政治歌曲應該要放在B面發行。他們投票表決,“Hey Jude”3比1取得勝利。George說那時John認為Paul的舉動形同政變。他並未表現出非常沮喪的樣子,但在那之後他開始抽離。這不再是他的樂團了。
我曾聽過這個故事另一個諷刺/衝擊的支線故事:當單曲“Hey Jude”/”Revolution”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新聞時,這些男孩們調皮地把他們的新單曲拿去Rolling Stones的新專輯試聽party上。Mick Jagger說當披頭四抵達後,便開始播放他們的新單曲—就在Stones的新專輯第一面黑膠放完之後—每個人都大聲要求播放。一旦播了The Beatles的歌,他們就只是不斷的反覆播放那張單曲。BEGGARS BANQUET(*2)的第二面連放下唱針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不管John有多瘋狂,他其實沒那麼糟…
有一次當John被問到他有沒有可能在和Paul一起演奏,他回答: “我的回答永遠會是”要演奏什麼?”重點是音樂。我們會演奏得很好—如果他有個idea而且需要我,我會很有興趣。”
我愛死他說的話了。
也許我們從中學習到的是:愛不持久,但創作音樂的愛可以。
你的母親和我無法讓愛持久,但是你是音樂,我的兒子。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3)
我愛你。生日快樂。
Your Dad
—
編註:
*1 Saturday Night Live《週六夜現場》,美國綜藝節目。
*2 《BEGGARS BANQUET》Rolling Stones於1968年發行的錄音室專輯。
*3 取自披頭四的歌曲The End,完整句子是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最終,你給予的愛將會等同於你所得到的愛。)是Paul寫的。
Spotify歌單:點此
Disc 1:
1. Paul McCartney & Wings, “Band on the Run”
2. George Harrison, “My Sweet Lord”
3. John Lennon feat. The Flux Fiddlers & the Plastic Ono Band, “Jealous Guy”
4. Ringo Starr, “Photograph”
5. John Lennon, “How?”
6. Paul McCartney, “Every Night”
7. George Harrison, “Blow Away”
8. Paul McCartney, “Maybe I’m Amazed”
9. John Lennon, “Woman”
10.Paul McCartney & Wings, “Jet”
11. John Lennon, “Stand by Me”
12. Ringo Starr, “No No Song”
13. Paul McCartney, “Junk”
14. John Lennon, “Love”
15.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The Back Seat of My Car”
16. John Lennon, “Watching the Wheels”
17. John Lennon, “Mind Games”
18. Paul McCartney & Wings, “Bluebird”
19. John Lennon,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
20. George Harrison, “What Is Life”
Disc 2:
1. John Lennon, “God”
2. Wings, “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
3. John Lennon, “Crippled Inside”
4. Ringo Starr, “You’re Sixteen You’re Beautiful (And You’re Mine)”
5. Paul McCartney & Wings, “Let Me Roll It”
6. John Lennon & The Plastic Ono Band, “Power to the People”
7. Paul McCartney, “Another Day”
8. George Harrison, “If Not For You (2001 Digital Remaster)”
9. John Lennon, “(Just Like) Starting Over”
10. Wings, “Let ‘Em In”
11. John Lennon, “Mother”
12. Paul McCartney & Wings, “Helen Wheels”
13. John Lennon, “I Found Out”
14.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Uncle Albert / Admiral Halsey”
15. John Lennon, Yoko Ono & The Plastic Ono Band, “Instant Karma! (We All Shine On)”
15. George Harrison, “Not Guilty (2004 Digital Remaster)”
16.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Heart of the Country”
17. John Lennon, “Oh Yoko!”
18. Wings, “Mull of Kintyre”
19. Ringo Starr, “It Don’t Come Easy”
Disc 3:
1. John Lennon, “Grow Old With Me (2010 Remaster)”
2. Wings, “Silly Love Songs”
3. The Beatles, “Real Love”
4. Paul McCartney & Wings, “My Love”
5. John Lennon, “Oh My Love”
6. George Harrison, “Give Me Love (Give Me Peace on Earth)”
7. Paul McCartney, “Pipes of Peace”
8. John Lennon, “Imagine”
9. Paul McCartney, “Here Today”
10. George Harrison, “All Things Must Pass”
11. Paul McCartney, “And I Love Her (Live on MTV Unplugged)”
(部份資料來源:buzzfeed.com)
One thought on “有關《年少時代》中的披頭四合輯「Black Al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