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的 CHO CO PA CO CHO CO QUIN QUIN,由三位從小學起就一起玩音樂的好友 Daido(作曲/影像)、Yuta(貝斯)、So(音響工程/DJ)組成。最初因為一系列在東京街頭深夜創作的影片在網路上受到關注。2023 年推出首張專輯《tradition》後,以古巴民謠節奏為基底、融合電子元素的實驗聲響迅速引發討論,也讓他們成為日本新生代最受矚目的樂團之一。
這次首度來到台灣參演《浪人祭》。我們也趁著演出空檔,與三位成員聊聊他們的創作背景、音樂美學,以及對台灣的第一印象。

── 這是你們首次來到台灣演出,想先請問三位,抵達台北和台南時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沒有特別難忘的體驗?
Daido:我們剛到台南,第一個感覺就是比台北更熱。前幾天在台北很開心,食物全部都很好吃。小籠包特別好吃,還有一種很像日本關東煮的,應該是滷味。
Yuta:我們走在路上也會隨手拍照、錄聲音。在台南吃刨冰的時候剛好遇到廟會,隊伍穿過街道,那個節奏感跟日本祭典有點像,但鈸與鑼鼓的聲音又非常台灣。我們也錄起來了,之後會再整理。
── 既然是第一次正式和台灣樂迷見面,能否向大家自我介紹一下,也聊聊團名「CHO CO PA CO CHO CO QUIN QUIN」的由來。
Daido:團名來自古巴康加鼓裡最基本的節奏,把演奏時的口訣音直接變成團名。
── 如果要向第一次接觸你們的聽眾介紹,你們會怎麼形容自己的音樂?
Daido:核心是拉丁節奏,打擊樂保留現場的原始聲響,旋律與上層編曲則融入電子音的無機質感,去拿捏兩者之間的平衡。唱法帶有日本民謠的色彩,近來也開始把東亞音樂的元素自然地疊進編曲裡。
── 你們的作品裡經常能聽到「生活的聲音」,為什麼會開始用日常的聲音做採樣?
Yuta:在正式開始這個團之前剛好遇到疫情,大家都變得很閒。我們三個住得近,就常聚在一起想著要玩什麼。在那種每天都一起玩的延長線上,自然而然就成了現在的這個團。把生活裡聽到的聲音錄下來做取樣,也就這樣一路延續到現在。
Daido:最初真的很樸素。我們三個去滑板,走在路上就用 iPhone 免費的 GarageBand 錄音,用嘴巴哼、敲身邊的東西,從那樣的採樣慢慢發展成現在的創作方式。
── 在一起錄音或取樣的經驗裡,有沒有特別難忘的一次?
So:我們曾私下去沖繩竹富島玩,住的民宿外面有吊床,旁邊掛著竹子做的風鈴,風吹過就會響。我用手機錄音 App 錄下來,後來真的用進歌裡。雖然當下的細節記不清了,但每次重新聽到,都會想到當時的空氣和感覺。
── 新歌〈アダンの海辺〉同樣有很強烈的風景意象,這首歌是怎麼來的?
Yuta:我們第一次搭飛機去遠一點的地方演出,就是鹿兒島的離島奄美大島。臨走時當地人跟我們說,下次希望你們能做一首關於奄美的歌。
Daido:我本來就很喜歡鹿兒島出身的畫家田中一村,尤其是他畫的〈アダンの海辺〉(アダン台灣稱為林投)。所以就以那幅畫的意象創作了這首同名歌曲。奄美的景色帶著淡淡的哀愁,也有些寂寥,但海非常美。那種氛圍讓我們想到古巴,像是日本版的古巴。島上真的隨處可見植物アダン。
── 既然提到古巴,你們的作品似乎也受那裡影響很深。這其中有什麼緣分嗎?
Daido:我曾經去古巴留學,結果遇到疫情爆發,搭了當時最後一班回日本的飛機。回到日本後又什麼地方都不能去,就每天和住附近的朋友一起玩,從那時候開始做音樂。所以古巴的經驗變成我們創作時一直存在的基礎概念。
── 你們三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起創作的?
Daido:我們從國小四、五年級就認識,當時也有玩過一兩年的樂團。真正開始比較認真,是疫情之後。
── 成員 Yuta 今年和細野晴臣先生同台引起不少話題,他平常會給你音樂上的建議嗎?
Yuta:其實幾乎沒有。我從高中開始彈貝斯,但沒有收過什麼音樂上的指導。偶爾會因為我自己好奇而去問他問題,不過大部分時候我們的聊天還是很一般的爺孫對話。

── 如果要推薦一首作品讓台灣樂迷認識你們,你們會選哪一首?
Yuta:《雨夜花》。我們上個月發了翻唱 EP,這首歌也在裡面。我們最初是在 Spotify 或 Twitter 偶然聽到,也看到紫薇的版本,覺得非常酷,就參考那個氛圍用我們的方式重新詮釋。
── 最後,想對台灣樂迷說些什麼。
So:我們這幾天在台灣演出,觀眾都很溫暖,演起來非常開心。真的很希望有機會再來台灣,也期待下次能再見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