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稿】當坂本龍一作為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skmt 坂本龍一是誰》編輯小記

《當坂本龍一作為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skmt 坂本龍一是誰》編輯小記/讀後記

李昶誠/靜(大塊文化編輯)

「坂本龍一是誰」,乍聽之下,是一個簡單到反而會讓人困惑的問題。那可以放滿一整面牆的黑膠唱片,尤其是封套上近乎滿版的大臉,還有時以鮮明且極為亮眼的色調印刷的「坂本龍一」似乎就足以回答。甚至把眼睛閉上,幾個熟悉的琴鍵組合落下,「音樂大師」幾個大字就瞬即浮現腦海。既然如此,在此時此刻,我們又有何必要翻開書頁,不得不重新提問這個儼然早有定論的問題?

面朝圓月一千次叩問(To the Moon and Back)

《skmt:坂本龍一是誰》饒有趣味的地方在於,它從開篇即強調了自己不作為「坂本龍一傳」的立場。也就是說,打從一開始它就不回答「坂本龍一是誰」這個問題,它並不能、也不打算代言坂本龍一。綜觀全書的體裁與行文也確實如此,沒有任何系統式的說明或記述,也沒有某種相當系譜學式的視野,更沒有線性時間的年表。有的就僅是兩個人(後藤繁雄&坂本龍一)看似散漫的對談,更多時候甚至是「教授」個人的喃語與雜記,零散而破碎,就如他開篇所說的一般——「所有的『開頭』都沒有理由。沒有非得如此開始的必然性」。

於是乎,閱讀本書的過程往往會使人不經意地想像,坐在《坂本龍一:終章》裡面出現過的那張灰色沙發上,後面就掛著由 Andy Warhol 繪製的巨幅畫像(最好還要伴著〈andata〉裡面取樣的那種雨聲),電視上正放著《飛向太空》裡拍《雪中獵人》的那一個長鏡頭。而教授就在你旁邊,邊喝著紅酒或庫克香檳邊歪著頭,跟你聊著天南地北,然後他時不時突然抬頭問道:「坂本龍一是誰」。是的,這本書的用意,從來都不是要告訴你一個定論,而是正正相反,它透過反複的(與讀者)對話,層層疊疊的立體化了坂本龍一,每當你覺得答案就要呼之欲出的時候,他又再一次被豐富了起來。或者可以說,本書本身就作為一個問題,向所有閱讀者一次又一次的提問——「坂本龍一還可以是誰」。這一點,又何嘗不與我們本身接觸與認識坂本龍一的經驗相似?

永遠的 Solid State Survivor/World Citizen

第一次對坂本龍一這個名字有記憶,與大多同為二十代的朋友們不同,我並非由他那些空靈又扣人心弦的鋼琴曲開始聽的,當然也完全沒有任何的浪漫情節,單純是在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從大貫妙子的《Summer Connection》跳到 Y.M.O 在 1979 年「公的抑壓」現場演奏的《THE END OF ASIA》(那一場還有渡邊香津美的神級吉他)。那時候我剛上大學,極度迷戀薩依德(Edward Said),對於這個穿著「人民服」,取自己作「黃色魔法」的日本樂團,還有那出自他們自身手筆的東方異國(Erotic)情調風的「醬油音樂」,實在是難以自拔。激烈的反動意味,結合上現在聽來仍然時尚獨到的電子樂風,還有什麼能比這樣的音樂,對殖民主義帶來更加精巧的批判嗎?由此開始愈發對這三個人傾心,正好當時《坂本龍一:終章》在臺上映,看完後雖然極受感動,但同時又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割裂感。總覺得紀錄片中的教授,跟 1979 年在舞台上邊叼著菸邊彈著《La Femme Chinoise》,偶爾還花俏地掃一下鍵盤,總是一臉不屑的坂本龍一並不是同一個人。坐在錄音室的瑜珈球上的他沉穩、平和,甚至給人一種莊嚴的大師氣度;音樂上也更為偏向極簡,專注於一種內斂的形式革新(對當時的我多少有點難以進入),絲毫不見年輕時的激烈與反動。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翻開這本厚厚的書,只需要讀幾頁就能發現,那個總是批判反動,總是表達不滿的坂本龍一其實一直都在,甚至比我想像中的還要激進。比如說在書中,二十世紀末,波灣戰爭之際,他就曾經手持著一臺八釐米攝影機,跑去問柄谷行人:「對現今的人類而言,究竟有沒有救贖的概念呢?」(〈〇六五 柄谷行人〉)後來又寫道「靈魂已經沒了。匱乏。所有人類都是靈魂的殘缺者」(〈〇九二 靈魂的殘缺者〉),甚至想向「醜陋的人類告別」(〈一六〇 再會了絕望醜陋的人類〉),甚至舉家跑去澳洲渡假,兒子還在旁邊踏浪的時候,腦子裡想的竟然是「這裡只是無聊的度假村。由虐殺了原住民之民族的後裔經營的,無聊土地」、「人類果然是無望的」、「人類已經變成殘酷、低級、破壞性的動物了」(〈一五八 BTTB#3〉)可見他仍然對世界大小事充滿著批判精神,同時還伴隨著一如往常的激烈(中二)思考反應。

直到九一一事件過後,就如同今天廣泛所認知到一般,他更加以「行動者」的角色投入各種倡議行動。而這些行動背後,是那並非三言兩語就可以道明的——教授本身的思考脈絡,這正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地方。翻著書頁的同時,我愈發感嘆於坂本龍一的知識量是何等龐大,諸如歐洲詩學、生物史學、昆蟲學、唯心論、地緣政治、泛靈論、語言學、兒童發展理論、古語考掘學、當代哲學⋯⋯統統都有所涉獵。這些閱讀與思考,或許並不能直接與某首曲調、某個行動連結起來,但都構成了他在實踐與創作背後的思考脈絡。至此,我們終於可以理解支撐著教授在 2002 年與 NEW VILLAGE 部分成員跑到非洲肯亞錄製《ELEPHANTISM》的動機,以及那背後透過將動物社會與人類社會對照,以留下對人類社會的啟示之深刻思考;也能夠理解為什麼要編輯一本叫《非戰》而非「反戰」的雜誌,並用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攝影作為卷頭的動機,以及由此引發出的,對於「藝術的力量」的重新感受。

https://youtu.be/qr3tnVco8mU

當然我們也能難得地窺見到在編輯過程中,教授因為厭煩與恐懼九一一事件的政治餘波(小布希年代的政治審查),必須緊閉電視生活的情緒狀態,這也同樣是本書非常難能可貴的地方,本書的原文編輯後藤繁雄先生,鉅細靡遺地將教授的所思所想紀錄且忠實呈現,甚至是一些針對政治與社會的喃喃都悉數保留。拜此所賜,那些在教授公開場合所發表的精簡言論,也獲得了更加由個人出發的觀點補充,因而有了具體且清透的骨幹,讀者們藉此可以得到更為豐富的線索,得以對他的言論及做法有更加深入的反思。

BTTB —— 音樂何以自由+音樂為何自由?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似乎藉由聽眾的想像力,就可以打開各式各樣充滿可能性的思考空間。然而,就正如教授在本書中所述——「音樂是被文化、歷史和脈絡所束縛的」、「旋律的好壞,根本不是『生理上』的感覺」,也就是說,音樂本身作為一種聲響組合而成的表達語言,終究有其作者脈絡,也講求聽眾本身的閱聽經驗,並在二者的交互關係中產生出意義。

本書並不能作為教科書,教導我們該如何聽或如何解讀坂本龍一後期相對艱澀的極簡風格作品。但是本書可以作為一種創作地圖的索引,帶領讀者走過教授的創作現場。透過文字的紀錄,我們得以走進《BTTB》的創作幕後,望見那緊盯螢幕上排列起來的那四個字母,穿著紅襯衫,戴墨鏡,手上拿著口琴(結果根本沒用到)的坂本龍一,當然還有其後一連串的採訪跟演奏幕後;也得以一探紀錄片沒拍出來的,《chasm》專輯創作背後的手記與心路歷程;也可以經驗到那些對於台灣讀者而言,也許已經透過 DVD 或串流平台聽過無數遍,但終究是遙不可及的夢幻演出——《World Tour Casa》、《World Tour 1996》、與 Alva Noto 的《insen》巡演;又甚至是聞所未聞的《蘇珊.桑塔格的追悼會演奏》、《實驗 LIVE》,並跟隨著教授的視角,看見他在這些演出前後的情緒與思考。如果我們將這些創作現場的「花絮紀錄」結合前文提到的,教授本身的閱讀視角與思考脈絡,平行並置在他的創作裡頭,將能為我們的聽賞經驗增添更多的線索,並帶來更為具體的作品理解。

20230328 → 20230515 → 20230607

本文截稿時距離教授的離世已經過去一個月餘,本週教授也已經發布了他的送葬歌單「funeral」,不意外是整排的德布西跟整排的巴哈。第一首即是他晚年最為欣賞的音樂夥伴Alva Noto的作品(兩人的觀點與關係相當有趣,有著異中求同的對比感,本書亦有收錄這珍貴的互動過程),Bill Evans 令人意外,但作為默默聽了六年的新一代粉絲而言,更想獻給各位讀者的是《/05》裡頭的〈Happy End〉,每聽一次都必然會被捲入那淒涼中強顏歡笑的殘酷旋渦中。但想來,沒有選這一首,而是以幽靜空靈,與歌單第一首帶有首尾呼應,讓整個歌單像似輪迴般的〈Breath〉作結,或許才是那總是不給答案的教授所期望。畢竟——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skmt 仍將繼續。」

教授,我們六月見。

《skmt:坂本龍一是誰》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bit.ly/424F8eI
誠 品:https://bit.ly/40XI9w8
金石堂:https://bit.ly/3HD0fww
讀冊:https://bit.ly/44uzVym
MOMO:https://bit.ly/3pbyHIw
大塊:https://bit.ly/3LzNoMX
誠品蝦皮:https://bit.ly/42mVLCh

About Jesse

Hi, 我是 Jess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